【译文】父母呼唤,应及时回答,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,父母有事交代,要立刻动身去做,不可拖延推辞或偷懒。
【译文】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,是为了我们好,应该恭敬的聆听。做错了事,父母责备教诫时,应当虚心接受,不能强词夺理,使父母亲生气、伤心。(君子闻过则喜,小人闻过则怒。)
【译文】侍奉父母要用心体贴,二十四孝的黄香(香九龄),为了让父亲安心睡眠,冬天寒冷时会为父亲温暖被窝夏天睡前会帮父亲把床铺扇凉,实在值得我们学习。早晨起床之后,应该先探望父母,并向父母请安问好。下午回家之后,要将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诉父母,向父母报平安,使老人家放心。
【译文】外出离家时,须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,回家后还要当面禀报父母回来了,让父母安心。平时起居作息,要保持正常有规律,做事有常规,不要任意改变,以免父母忧虑。
【译文】纵然是小事,也不要任性,擅自作主,而不向父母禀告。如果任性而为,容易出错,就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,因此让父母担心,是不孝的行为。
【译文】公物虽小,也不可以私自收藏占为己有。如果私藏,品德就有缺失,父母亲知道了一定很伤心。
【译文】父母亲所喜好的,应该尽力去做,父母所厌恶的,要小心谨慎的去除(包含自己的坏习惯)。
【译文】要爱护自己的身体,不要使身体轻易受到伤害让父母亲忧虑。(曾子曰:“身体发肤受之父母,不敢毁伤”)。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,不可以做出伤风败德的事,使父母亲蒙受耻辱。
【译文】当父母亲喜爱我们的时候,孝顺是很容易的事;当父母亲不喜欢我们,或者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,我们一样孝顺,而且还能够自己反省检点,体会父母的心意,努力改过并且做得更好,这种孝顺行为最是难能可贵。
【译文】父母亲有过错的时候,应小心劝导改过向善,劝导时态度要诚恳,声音必须柔和,并且和颜悦色。(子夏问孝。子曰:“色难。”)
【译文】如果父母不听规劝,要耐心等待,一有适当时机,例如父母情绪好转或是高兴的时候,再继续劝导;如果父母仍然不接受,甚至生气,此时我们虽难过得痛哭流涕,也要恳求父母改过,纵然遭遇到责打,也无怨无悔,以免陷父母于不义,使父母一错再错,铸成大错。
【译文】父母亲病了,吃的药要自己先尝一下,看看是不是太苦、太烫;父母亲病倒在床上,要日夜护理,不离开他们的身边。
【译文】父母去世之后,守孝期间(古礼三年),要常常追思、感怀父母教养的恩德。自己的生活起居必须调整改变,不能贪图享受,应该戒绝酒肉。
【译文】办理父母亲的丧事要哀戚合乎礼节,不可草率马虎,也不可以为了面子铺张浪费,才是真孝顺。祭拜时应诚心诚意,对待已经去世的父母,要如同生前一样恭敬。
入 则 孝
父 母 呼①,应 勿② 缓③,父 母 命④,行 勿 懒⑥。
父 母 教⑦,须 敬 听⑧,父 母 责⑨,须 顺 承⑩。
【注释】
①呼:叫。
②勿:不要。
③缓:缓慢。
④命:命令。
⑤行:做事。
⑥懒:懒惰。
⑦教:教诲。
⑧敬听:恭敬聆听。
⑨责:责备。
⑩顺承:顺从接受。
冬 则① 温,夏 则 清,晨 则 省,昏 则 定。
出 必 告,返 必 面,居 有 常,业 无 变。
【注释】
①则:就要。
事 虽 小,勿 擅① 为,苟 擅 为,子② 道 亏。
物 虽 小,勿 私 藏,苟 私 藏,亲 心 伤。
【注释】
①擅:擅自,随便。
②子:你。
亲 所 好,力 为 具①,亲 所 恶②,谨③ 为 去。
身 有 伤,贻④ 亲 忧。德 有 伤,贻 亲 羞。
亲 爱 我,孝 何 难,亲 憎⑤ 我,孝 方 贤。
【注释】
①具:准备完善。
②恶:讨厌的事。
③谨:严谨。
④贻:遗留。
⑤憎:厌恶。
亲 有 过,谏① 使 更,怡② 吾 色,柔 吾 声。
谏 不 入,悦 复 谏,号 泣 随,挞③ 无 怨。
【注释】
①谏:劝告。更:改过。
②怡:愉快。
③挞tà:打。
亲 有 疾,药 先 尝①,昼 夜 侍,不 离 床②。
丧 三 年③,常 悲 咽,居 处 变,酒 肉 绝。
丧 尽 礼,祭 尽 诚④,事 死 者,如 事 生⑤。
【注释】
①药先尝:父母生病时,子女给他们喂药时要先尝一口,看看是否太烫。
②不离床:父母生病时,子女要细心照料,不离床边。
③丧三年:父母死,子女要守丧三年。
④诚:真心。
⑤事死者,如事生:“事死如事生,事亡如事存,孝之至也。”
《弟子规》概况
《弟子规》原名《训蒙文》,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。内容采用《论语·学而篇》第六条“弟子入则孝,出则悌,谨而信,泛爱众,而亲仁,行有余力,则以学文”的文义,以三字一句,两句一韵编纂而成。
文中分五个部分加以演述,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、出外、待人、接物、求学等应有的礼仪与规范,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。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。清中叶以后,此书最为流行,一度成为私塾的必读课本,教以怎样待人处世,其核心思想是孝悌仁爱。
《弟子规》作者简介
李毓秀(1662-1722年),字子潜,号采三,新绛县龙兴镇人清初著名学者、教育家。平生虽只考中秀才,但其一生精研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,创办敦复斋讲学,被人尊称为"李夫子"。根据传统对童蒙的要求,也结合他自己的教书实践,写成了《训蒙文》,后来经过贾存仁修订,改名《弟子规》。他的著作还有《四书正伪》、《四书字类释义》、《学庸发明》、《读大学偶记》、《宋孺夫文约》、《水仙百咏》等,分别藏于山西省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。
《弟子规》的教育意义
摘要:近年来,提高全民素质、弘扬传统美德的浪潮日益高涨,因此,被誉为“人生第一步,天下第一规”的弟子规越来越受大家的重视,《弟子规》自清朝被誉为“开蒙养正最上乘”的读物,究其原因在于,其编为三子一句,两句一韵,琅琅上口,抑扬顿挫,同时《弟子规》内容贴近生活,简单易懂,为广大人名群众所接受。《弟子规》包含众多中国传统道德的思想精华:尊重师长、爱众亲仁、孝敬父母、与人为善等,对当前的思想道德教育意义深远。
一、前言
《弟子规》是清代学者李毓秀所著,集结圣贤学问和中华传统教育思想,它引用《论语.学而》“弟子入则孝,出则悌,谨而信,泛爱众,而亲仁,行有余力,则以学文”的思想,变为三字一句,两句一韵的格式,分为孝、悌、谨、谨、信、爱众、亲仁、余力学文七部分,共计360句,1080字。《弟子规》列举为人子弟在家、出外、格致求学以及待人处事应该遵守的规范,尤其重视生活与家庭的教育。《弟子规》作为启蒙著作,其中“弟子”是指一切圣贤弟子,“规”则为“夫见”,即大丈夫的见解,因而该书适合各类不同群体、不同年龄的人群。
二、《弟子规》的思想精华
《弟子规》强调教育的先后次序,首先学做人,后学做事,即先培养德行,后学习知识、技能,也就是《三字经》上说的“首孝悌,次见闻”。这完全符合“育人为本,德育为先”的教育方针。有很多人都误以为在当前文明的社会,高科技、高物质享受的社会当中,传统的文化已经不符合时代潮流。所以有很多古圣先贤所留下来的这些文化精髓,可以说是遭人所遗弃,很多人都不晓得这些宝藏的可贵。尤其近一、两百年来,中国遭受极大的动乱,许多的传统文化道德都在这个荡乱的时代当中,被破坏殆尽。尤其是道德、传统方面。很多人感叹,当今社会不安宁,人在茫茫的人生,不知所为何来,可以说是茫然无知。因此,我们需要重视对传统美德的学习、借鉴,选择性的践行《弟子规》的重要思想来丰富自己,迎接挑战。
1、《弟子规》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
在古时候,他们非常重视儿童教育,从小就了解应该如何把小孩教好。因为小孩一生出来,他没有受到社会的污染,他很纯洁。在这个时候需要好好的教他,你教他善,他就是善;你教他恶,他就变成恶。你教他读书,他就会琅琅上口;你教他跟兄弟姊妹友爱,他会友爱。你讲故事给他听,他能牢牢的记住。所以如果错过小孩这一段学习的这个时段,就非常的可惜。当前我们也很多家长忧心忡忡,觉得自己的子女很难教,不晓得如何教起;也很担心社会里头诸多的诱惑,哪怕在家里好好教,都恐怕抵挡不住外头的诱惑。所以在这种情形之下,如果每一个做家长的,他都有省悟之心。有那种忧患意识,如何把自己的子女从家里、从根本做起。每一个做家长的,他们能如此做,更进一步,做家长的也学习《弟子规》,你就可以以身作则做很好的表范,让子女来效法,这样可以说是相得益彰。
2、培养爱亲敬长的孝悌意识
所谓“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,不敢毁伤,孝之始也”。我们既然已经深深的明白,我们是从父母那里所来,我们就应该要知恩感恩。儒家思想认为孝悌是“为人根本”,孔子指出,孝敬父母不仅要在物质上满足他们的需要,更应该从精神上爱戴、敬重父母,不能无礼傲慢。《弟子规》不是要求做子女的做事一味顺从父母,不讲对错,不做争辩,成为一个听话听使唤的乖孩子,而是要求做子女的通过应、行、听、承来表现对父母的恭敬之心,表达对父母长辈的人格尊重。在其看来,无论父母对错,要求有无问题,作为子女首先在态度上、人格上要敬重长辈,而不是无礼的不尊重的抗争与辩驳。对亲人的过错要和颜悦色地劝谏,要真诚恻达,直到对方接纳为止。《弟子规》接着上文说:“亲有过,谏使更,怡吾色,柔吾声,谏不入,悦复谏,号泣随,挞无怨。”作为子女在充分尊重父母的人格尊严的前提下,要明辨是非,不能因为对父母的敬重而忽视父母的过错,从而使父母走向更大的失误。如对父母的过错不加劝谏,则是陷父母于不义的做法。为人子女要真诚和悦地劝谏父母,使父母感觉到你对他的人格尊严是充分肯定的,你只是针对他所存在的问题而提出劝谏。
3、养成诚实守信的做人品性
“见未真,勿轻言,知未的,勿轻传。”这一条相当重要。我们都晓得人与人相处,最难的就是贵在相知。与人相处当中,最为遗憾的,就是朋友之间,听到谣言之后,朋友引起误会。所以与人相处当中,难免就会有纠纷,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。我们究其根源,可以说是从口舌是非所开始的。一开始的时候,往往每一个人都没有注意到。我们看到事情之后,内心就会起了分别、起了执着,于是就会把话讲出来。讲了之后,这些话往往还会再散播出去,就好像往池塘里丢石头,你丢了,噗通一下,一个小小的漩涡,慢慢慢慢就扩散到整个池塘。所以人与人之间,我们在言语方面,一定要特别谨慎小心。古人在此告诉我们,“见未真,勿轻言”。就是你看到事情,你看到的不是很真实,不是很明确,你不可以妄加揣测。妄加揣摩,然后轻易的把话传开;传开之后,话愈传愈离谱。有时候我们不经意的一句话,可能影响一个人的声誉,让这个人非常难过。
“知未的,勿轻传。” “未的”就是不是很明了,真相不是大白;这个“的”就是清楚明了。“勿轻传”,传就是把这件事情传开出来。所以这二句话,“见未真,勿轻言;知未的,勿轻传”,相当相当的重要。所以言语上,我们一定要特别的谨慎小心。我们也要知道,凡是讲是非者一定是是非人,我们也不要轻信别人的话语。小者,这些言语影响一个团体的和谐;大者,影响整个国家,让人心惶惶,都不对。尤其现在舆论媒体传播非常的快,一有风吹草动都会影响整个民生生计,这是属于大的方面;小,则会影响个人的声誉。所以我们在讲话的时候,一定要很谨慎很小心,即使我们看到的是正确的,所了解也是正确的,我们肯定也要想一想,它到底有没有利害关系,都要谨慎小心。
4、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健康的价值观念
“朝起早,夜眠迟,老易至,惜此时。”,我们都晓得“一年之计在于春,一日之计在于晨”。曾国藩曾经告诫他的子弟,在《曾文正公嘉言集》里头,他讲:要看一个家庭有没有兴盛,就看他的子弟是不是晏起?这个晏起就是起得很晚。他们是不是会早起?早起的家庭,我们感觉这个家庭是一个有朝气、有前途的家庭。如果子弟都睡得很晚,日照三竿,这个家恐怕就是没有家教。所以,古人很重视子弟要爱惜时间,爱惜光阴,早上就要早早起床。“老易至,惜此时”。时光匆匆,人往往回头一看,已经好几十岁了。这个时候我们想到要努力已经来不及了,有道是“黑发不知勤学早,白发方悔读书迟”。所以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,我们就要记得要好好的教导他。
“晨必盥,兼漱口,便溺回,辄净手。”,很多人父母已经教得很好。孩子们早上起来,第一件事情就是要盥洗梳洗,把自己打理得干净。“便溺回,辄净手”,几乎每一个小朋友在学校里头,老师都有教,父母从小也会教他们。“冠必正,纽必结,袜与履,俱紧切。”从一个人的衣冠必须要整齐。整齐,不但自己看了欢喜,别人看了也会高兴。“置冠服,有定位,勿乱顿,致污秽。”我们放置衣服的时候,一定要有固定的地方,不可以随便乱放。‘勿乱顿’,这个“乱顿”就是随便摆置。‘致污秽’,以致于衣服脏掉了。过去有一个朋友,我每一次看到她,她的衣服都常保如新。有一次看到她穿着一件非常好看的衣服,然后赞美她说:你今天穿的衣服很好看。她就说:这一套衣服已经十几年了!我就问她:你如何保养的。她就说到,她说她从小的时候,母亲就教育她要如何保存自己的衣服。要把衣服,分成春、夏、秋、冬,衣服都要会自己整理,而且要会折叠,该挂好的、该收好的自己都要懂得。一个人,他能懂得料理自己的衣物,他会节省很多的时间。
5、养成良好的治学习惯
“不力行,但学文,长浮华,成何人。”,我们学习任何世间的一项学问,我们都要有恒心、要有耐心、要有毅力。”力行“就是要有恒心,一定要努力去做,努力去学习,你才能学得好。所以,它就讲到”不力行,但学文,长浮华,成何人“。如果你没有好好的学习,你所学的就没有办法有成就,你所学到的只是很肤浅很表面而已。这样对我们的学问,不但没有办法累积,同时你没有奠定良好的基础,以后你再学其他的东西,也一样学不好。所以,此地告诉我们,修学态度要懂得恒心,还有毅力。
“但力行,不学文,任己见,昧理真。”昧理真我们都晓得,学问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,你的理解力会愈来愈丰富。如果你裹足不前,自以为我读这样就够了,已经自己很满意了,你就会随着自己的欲望,随着你自己的想法、看法,认为自己就是对的。所以有很多事情的义理所在,你就没有办法再进一步的深入,还有提升。对于自己来讲,也是很大的遗憾。做学问如此,做人也是要如此,外在与内在都要同时的进步才可以。这里也勉励我们,有空闲的时候,我们不忘展开圣贤的典籍,从圣贤的典籍当中,我们反观自照,我们的内心与圣贤有何差距。如果觉得自己差太多了,我们可以见贤思齐,随着圣贤的教诲,我们依教奉行。在我们的人生旅途当中,我们会觉得生活愈来愈美满,愈来愈幸福。
“读书法,有三到,心眼口,信皆要。” 我们都晓得很多人看到自己的子女非常的用功,每天专注在课业上,你看他每天读到三更半夜,可是考出来的成绩却非常的差,非常的低落。这时候我们要想一想,人为什么很用功,效果那么差,可以说事倍功半,原因就是不懂得读书的要领。所以此地古人告诉我们,读书有三个要领,这三个要领都要同时具足,就是‘心眼口’。但是我们看这三点,眼睛在看,口也在读,但是心如果没有专注在课业上,也是白看白读。所以即使“心眼口”这么重要,最主要的还是在你的心。心如果没有专注,心有旁骛,心有挂碍,心里头想着其他的事情,这些都会妨碍我们读书的效果。 “信皆要”,有不同的解释跟看法统统对,他认为这个“信皆要”,指前面三项都非常的重要,一定要做到的。但是末学觉得一个人在这世间上,不管我们学习任何一项学问,或者功课,对自己都要有信心,有坚定的信心,你就会有力量,还有精神,你会激发出来,勉励自己好好的再接再厉。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在于你的心,你能这样专注的学习,再加上你有坚定的信心,你读书就会读得很好。
三、总结
大家都知道要导正社会人心、解决社会问题,必须从教育着手。而《弟子规》对做人的指导,是启迪我们心灵的钥匙,也与当前我国所提出的“建设和谐社会”十分相符。我们应该有选择的学习、践行《弟子规》,辩证的看待这些道德教育思想,合理的运用的现实社会生活当中,更好的学习、生活,适应当前的生活,提高自身素质,为子女的教育、社会的发展、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。